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他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南阳医专教学部门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拥有着可为、能为、应为的广阔空间。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新的进程中,探究和把握各个学科的思政教育内涵,弘扬和彰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使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汲取智慧、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价值基础、保持昂扬斗志,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探索和科学实践。
一、“课程思政”的整体工作思路
南阳医专在理论上探讨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在实践中探讨其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以发掘医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切入点,以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为着力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学校通过前期调研、试点实践、评估、反思等,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方案和推进思路:坚持实事求是,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共性要求与专业医学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的宏观要求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在理念上,以培养“整全的人”为宗旨,立足于人的思想道德养成的系统性特征,赋予课程以整体育人的功能;在方法上,聚焦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的宏观方面,以及生命教育、网络教育的微观方面两条路径,使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一)突出科学性,实现课程思政的成长性和影响力
一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学校立足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视野和价值选择,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课程体系上凸显思政的统领性,在教学目标上坚守思政的原则性,在教学内容上放大思政的鲜活性,实现专业授课中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二是濡化与涵化的融合。濡化是历时性的文化传递和延续,涵化是同一时空的文化输入和交汇。前者意味着课程思政必须注重长时间、全过程的养成,后者则要求课程思政必须营造全方位、全视角的环境。学校一贯坚持在人才培养中,不仅仅要关注人的自然属性,更要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将专业教育架构于“仁心仁术”的培养之内,实现二者的融合。
(二)坚持三贴近,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一是贴近学生需求。根据每个学科、专业独有的知识体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功能,实现隐性的思政内容显性化。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话语表达,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运用当代青年的交流话语体系传递教学内容,运用“读图时代”立体化的表达强化教学内容,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收规律。
三是贴近工作实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和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激发教育活力;增加课堂教学互动,采用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链对教学内容开展深入探究,在自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强化教育效果。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以学习培训高质量引领课程思政高质量
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能否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是能否构建学校德育新格局的关键。
鉴于此,南阳医专注重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从各系(部、院)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聆听了课程思政创始人、上海大学退休教授顾骏、思想政治教育实验学派创始人、重庆大学马院教授鄢显俊、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以及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院院长王岳喜等所作的专题报告,大大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知,较全面地把握了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同时,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并以课程小组为单位开展专题教研,深入探讨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师针对青年学生成长特点,聚焦青年思想关切,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深入解疑释惑,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
(二)以队伍建设高质量带动课程思政高质量
1.以团队为基础,完善学术梯队建设
我校基础医学部一方面加强政治建设和思想引领,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举办观摩课、公开课、定期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升课程思政的技能,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中来;另一方面以省级应用中心、市属重点实验室、校级研究所为依托,以现有课程思政体系为立足点,组建教学名师团队和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示范团队,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模式,惠及更多的仲景学子。
针灸骨伤系坚持以“德技双馨”为目标,促进中医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加强医德、学生品格等的培养。通过讲中医名人,突出医德医技;讲杏林典故,增强知识趣味;讲中医政策,传播中医声音;讲发展简史,强化传承认识;讲大医精诚,弘扬医圣精神等方式,灵活开展畅谈感想感悟,查找总结不足;交流学习心得,创新授课方法;观摩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组织集体听课,营造学习氛围;开展教研活动,促进共同成长等活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制定实施计划,确保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有序推进。
2.以榜样为引领,强化课程思政实效
药学系通过讲“国药泰斗”金世元、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获得者屠呦呦大师故事,传本草智慧,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与科研创新思维。通过讲述金老“火眼金睛”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的故事,传承中医药文化,并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强化诚信教育。如讲到五加科植物人参时,就会讲到金老关于“野山参五形全美”的故事,解释“芦艼体纹须”五形对应人参药材不同部位的形态特征,提示学生在观察药材市场上常见“工艺参”时,注意拼接痕迹与材料真伪的鉴别,鼓励学生掌握真才实学,练就“火眼金睛”,崇尚药道至诚。讲述屠老研发青蒿素的故事,培养学生尊崇科学楷模、崇尚科研创新精神,强调中医药事业传承好才能发展好,激励学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奋力拼搏做出创新性科研成果,服务国家乃至世界人民健康。
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自身的行为本身对学生就是教育,就是在进行课程思政。我校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优秀医务工作者、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临床医学系主任郭遂成, 勤勤恳恳工作十年如一日; “河南省普通高校十佳学工”刘岩老师、2019“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刘荣志教授、南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师德标兵胡庆甫老师以及南阳市师德先进个人时炳钦老师等,他们常年的知识沉淀、丰厚的学术素养、求真务实的职业追求、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让学生认同与信服,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资源。
护理系在疫情期间,充分运用战疫活教材,升华危机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战“疫”洗礼,“护”说成长—抗“疫”说学生系列云微课,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引领、自我升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党员郭瑶、李丽一静、入党积极分子梁慧丽等十多名同学先后推出:“医学生的责任”、“青春献给祖国,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等十多讲微课,通过系列云微课,引导学生党员及广大学生在这场战“疫”中受洗礼,得成长。
(三)以课程改革高质量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
一是整体规划。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遵循“思政”与“专业”相长原则,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绘制“课程思政解剖图”,明确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各门课程育人功能的配合协作网络。
二是分解融入。立足学科特点,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分解融入思政元素。比如,把淋巴器官及免疫系统看做正在遭受侵略的国家,重点融入“爱国”;中心粒细胞在抵抗病原体的过程,就如兢兢业业的卫士一般,引发“敬业”的思考;在基因表达中从DNA到RNA再经翻译到蛋白质的过程,由遗传密码决定,正是“诚信”的映射;在消化系统胃的容纳及包容的讲解中,折射出“友善”的内涵。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要求分解在不同的课程中,分散推进、重点突出,既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又结合课程特点、循序渐进。
三是开展教改科研,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为了避免教师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课程的倾向,使“思政”与“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公共教学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申报了学校教改项目《高职医学院校公共文化课“六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学参考书《新时代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课程思政实录》,撰写了理论文章“高职医学院校公共文化课“六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在2019-2020学校级20项教改课题中,思政类就占了8项。
通过扎实深入的教改科研,教师可以深度挖掘,在课程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能够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以网络教育高质量拓展课程思政高质量
1.建设思政慕课,开发直播教育,探索课程思政新思路
学校积极筹建课程思政慕课资源库,立足学生视角,注重学习体验,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建设具有时代感的新型慕课和微课;组建专家团队,归纳教学资源,重构课程、教材体系,将图书、文献通过二维码技术关联慕课,使教材与慕课及资源互联互助,有效解决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多维学习生态。
学校以基础医学部为试点,根据手机直播的特点,结合访谈教育和实践育人,探索课程思政新形式。以学术讲座直播为载体,小范围学生的访谈互动为依托,结合时政热点和思政投射点,将直播方式的强互动性和访谈教育的强互动性相互融合,直播的受众广和访谈的小群体相互补充,直播的实时性、可视性让访谈教育内容无障碍呈现于更多学生面前,解决慕课单向灌输、学术讲座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问题,形成这种“小规模、大受众、高频率、强互动”的直播式访谈教育,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一板一眼的说教”为“参与性极强的谈心”。同时,探索直播式访谈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在医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做直播访谈,通过参与式体验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做到直播内容既“有料”,又“有趣”,既“内容正”,又“影响深”,使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开展网络文本教学,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与课程紧密衔接,而且注重课程的延伸,选取的素材有职业发展方向、介绍行业楷模、传递行业正能量等方面,通过师生间留言、评论及回复的互动交流,更好传递思政因素及主流价值观,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拓展功能,由显性教育延伸到隐性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抓好“三个坚持”,推进“三个建设”,打造课程思政新高地
南阳医专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部署学校网络思政常态化工作。抓好“三个坚持”,全方位筑牢网络高地。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主导网络思政主旋律。利用网络载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把坚持价值引领作为学生网络思政的核心任务;依托校内外网络信息平台,推进思政教育、学生服务、网络文化、社团互动等深度融合,大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使思想引领功能强起来。
二是坚持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新期待。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构建资源共享、学习指导、咨询服务三位一体的网络资源服务体系。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发挥网络指导与服务平台的育人作用,使网络育人环境活起来。
三是坚持网上网下,统筹思政教育全覆盖。将网络思政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注重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政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教育合力,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务求实效性,使思政教育内容形式新起来。
同时,南阳医专始终推进“三个建设”,全网化打造时代新人。统筹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常态化、网络思政与网络教学协同化,完成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是推进网络思政内涵建设。立足医学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通过灵活运用网络平台教育资源,引导仲景学子积极涵养医学知识和医德修养,注重网络平台信息内容的知识、科技、文化含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更立体化、动态化,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育人效果,助推大学生全面成才。
二是推进网络思政队伍建设。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双标准”,打造强有力的网络思政工作团队。聘任社会知名人士和学校专家、教授为首席专家和特聘教授,建立以教授、博士为主导的网络咨询服务团队;以教学名师、政教部教师为主的思政教育教师骨干队伍;以党政干部、辅导员为主的学工工作队伍;以学生干部为主的网络志愿者队伍,以“四支队伍”为骨干力量,不断加强思政理论学习和网络应用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支熟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网络文化圈特点,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富有时代感召力和战斗力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三是推进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仲景学堂”专题网站上线,有力推动了校园各网站、新媒体等平台的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构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矩阵。校内各部门教育平台板块设计体现引领主旋律、彰显思政教育活力、公共卫生资源共享的特色形式。力争做到图文声像俱全、媒体融合、多姿多彩,增强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3.结合抗疫实际,讲好战疫故事,挖掘课程思政新内涵
疫情发生后,南阳医专先后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教学工作方案》《教学工作网络化管理实施方案》《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保障网络思政建设和网络教学同步开展。学校加强网络思政科学研究,成立校系两级网络思政工作室,挖掘思政元素,打造特色亮点,定期对网络育人工作进展进行检查,使网络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学生实践、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提高工作成效。在网络思政教学实践中,南阳医专创造性地探索实践“三端六评”教学督导法。即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从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入手,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研室、系院、督导办、校领导等6个层面的教学评价,横到边、纵到底对在线教学质量全面把控。
为讲好战“疫”故事,实现网络教学与网络思政相辅相成的“三全育人”格局,学校同步开设了网络思政平台——仲景学堂,党委书记全新明通过网络播放平台,为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开学思政第一课;在“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刘荣志教授的带领下,组建学校网络课程思政公关团队,一大批骨干教师以坚实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紧跟疫情防控步伐,倾力打造出100节战“疫”网络思政在线课程;省级优秀辅导员刘怀东以《点亮青春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题,在全国2696所高校参加的辅导员培训结业式上,与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的代表一起作了典型发言;护理系微信公众号天使摇篮中推出教师讲战疫故事、铸天使之魂系列云微课。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推出十二讲课堂思政视频作品;公共教学部心理课程小组加班加点制作了以“心理战疫”为主题的抗击疫情心理健康系列讲座。
面对疫情,南阳医专快速反应,通过鲜活的案例、有效的手段,将疫情防控实践中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中国精神以及涌现的典型育人元素与各门课程深度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对学生开展爱国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奉献教育、感恩教育、使命教育,助其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坚韧不拔、救死扶伤、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使青年一代在苦难中成长,在艰难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课程思政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
随着学校课程思政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教学团队继承“团结心齐”的优良传统和老一辈专家教授“甘做基石,润物无声”的治学精神,发扬研究项目与成果传统优势,促进青年教师茁壮成长。
(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课程思政的实施打破专业知识教育的固有壁垒,形成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关注时政热点,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
2020年3月12日,意大利《共和国报》头版发布了南阳医专2013级毕业生刘海婷的抗疫事迹和照片,引发全球关注,一天的点赞量达4000多万,是南阳医专广大师生白衣执甲、勇敢逆行、合力战“疫”的缩影。5月6日,河南省教育厅在官网登载我校全过程涵育仲景学子的报导《聚力网络思政培育仲景学子》;5月30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仲景学堂战“疫”思政谱新篇》对我校网络思政进行报导。
疫情发生后,南阳医专毕业生从全国各地主动请战,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昌方舱医院等都有南阳医专学生的身影,全校450多名师生战斗在战“疫”一线。护理系学生党员侯思明等16名实习生争当“最美逆行者”,分别加入北京301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等抗疫一线战斗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范存杲等主动请缨组建“大学生防疫先锋队”,受到当地政府部门表彰,闪利微等27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住地抗疫志愿服务,深受当地群众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的大爱精神,正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绝好素材。学校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深入挖掘本校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特别是近期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引领广大学生树立医学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
(三)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更加平等、尊重、热情、积极的态度联系广大同学;学生们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教育中的思政内涵,自发掀起向优秀教师、优秀同学学习的热